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英文版
 
医院动态
医院大事记
健康知识
信息公告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资讯
 
抑郁症患者,何时不再“隐姓埋名”去看病
发布时间:2013-11-18 来源:南报网 浏览:4516 次

    沉重的“病耻感”,直接造成抑郁症诊出率低下

    抑郁症患者,何时不再“隐姓埋名”去看病

    南报网讯 (记者 查金忠 )某市一位市级领导,患有重度抑郁症,他放弃当地较好的医疗条件,宁愿长途跋涉,“隐姓埋名”到南京来治疗。昨天,南京脑科医院抑郁病区(江苏省抑郁症诊疗中心)成立一周年,记者从该中心了解到,像这样“隐姓埋名”的就诊者很多。相比较其他疾病,抑郁症病人有沉重的“病耻感”,这不仅造成患者检出率低下,也给规范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专家呼吁,诚实面对抑郁症,是迈向治愈的第一步,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

    从0.83‰到4-8%:30年来抑郁症飞升近百倍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改革开放30年来,它的发病率增长十分惊人。1982年,原卫生部所做的全国首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时抑郁症患病率仅有0.83‰,即一千人中不到1人;而近年根据多个机构的调查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6000万人,患病率约4-8%。相比30年前,发病率上升了50-100倍。

    地区性的调查数据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市疾控中心曾对南京地区中学生的抑郁障碍情况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总体抑郁情绪发生率达14.8%,高三学生更是达到了17.1%。

    虽然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的发病率攀升,是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紧密相连的。除家族遗传因素外,抑郁症的其他高危因素,无一不与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动密切相关。比如,学历越来越高,学历的人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分居和离婚率提高,离婚人群抑郁症发病率也高;破碎的家庭越来越多,生活在焦虑、抑郁等情绪环境中的儿童成年后易患病等。

    79%患者曾遭歧视:多少人“隐姓埋名”去就诊

    某专家组到南京脑科医院检查,该院抑郁病专科(江苏省抑郁症诊疗中心)主任姚志剑发现,专家组成员中,竟有一名他的病人。而病人在就诊时,用得并不是真名。见面时,两人相视一笑,姚志剑并没有点破。因为他知道,抑郁症患者“隐姓埋名”就医的情况太平常了。

    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抑郁症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有很强的“病耻感”,同样是病人,高血压病人大胆承认,抑郁症患者却畏畏缩缩,患病之后不敢向人吐露,或者不愿就医、不按医嘱服药。

    到底多少抑郁病人患病后不愿就医?我国没有详细的调查数据,但去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涉及35个国家1082例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调查显示,79%的患者至少在一个生活领域曾受到某种形式的歧视;34%的患者曾因精神问题被他人回避或避开;37%的人由于担心歧视而阻碍了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25%由于害怕被歧视而没有找工作;几乎3/4(71%)的患者希望对他人隐瞒病情。

    这些调查数据提示,抑郁患者可能因“病耻感”而不会寻求治疗。据介绍,我国抑郁症诊出率只有10%,90%的患者未就诊或被误诊。

    越是职位、社会地位高的患者,病耻感越重。在姚志剑的病人中,不仅有学者、专家,也有不少级别很高的领导,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隐姓埋名”就医。其中包括某市一位市级领导,属重度抑郁症,需要电击治疗,他放弃当地较好的医疗条件,每次花上好几个小时赶来南京治疗。还有一位外省组织部门的领导甚至坐飞机赶来就诊。

    他们的病情只有医生等寥寥数人知道。“如果曝光,不仅仅要承受异样的眼光,还可能对社会交往、仕途升迁等造成影响。”姚志剑说,由于不少不能直面病情,给规范治疗也带来了很大困难。

    一个重度患者的真实经历:大胆承认,才有望能治好

    在脑科医院抑郁症病区,记者见到了即将出院的患者周先生(化名)。他谈吐清晰、面色如常,如果不是穿着病号服,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个整天想着自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周先生是一家设计公司的员工,两年前患上失眠,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今年夏天,一天吃完饭后,他突然头晕、心慌,身体完全无法平静下来。看了多家医院,最终被诊断为抑郁伴焦虑。

    不久他就住进了脑科医院抑郁症病区。除进行药物治疗外,医生还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式,甚至连看电影、卡拉OK和打麻将、下棋都是治疗。这是为了让他在劳动和娱乐中发挥优势,增强自信心。

    经过两次住院治疗,现在他每天都能睡八九个小时,基本和正常人一样。他说,他的病情家人、朋友和单位都知晓,“明白病情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病才能好。”他说。

    专家说,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70-80%,加上系统的心理治疗,有效率不会低于80%。所以,患者只要勇敢面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全可以回归正常人生活。家人也要学会宽慰患者,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整,更要与患者一起克服“病耻感”,勇敢面对抑郁症。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2008 南京脑科医院 版权所有 Design by 71nc.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64(210029) 电话总机:025-82296000
苏ICP备0909236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