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英文版
 
神经内科
老年医学科
神经外科
医学心理科
精神一科
精神二科
精神三科
精神四科(心境障碍科)
麻醉科
中医科
老年精神科
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
司法精神科
康复医学科
心血管内科
医学影像科
脑磁图室
脑血管病救治中心
功能神经外科/癫痫中心
物理诊断科
早期干预科
临床心理健康中心(非药物治疗中心)
急诊和重症医学科
 
早期干预科 首页 > 科室介绍
 

一、科室简介

    以“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菲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成立于2020年9月1日,是以临床诊疗为基础,科研创新为导向,以“为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早期防治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临床防治服务”为服务宗旨的,集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五位一体的创新型科研型临床诊疗中心。

二、诊疗范围

早期干预科临床诊疗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早期诊疗特色专科门诊(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特需专家门诊)、早期干预病房(全陪护精神科早期干预病房205病区,目前设置床位30张,其中特需病房4张,普通陪护病床26张)及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微信公众服务号。主要为年龄在14周岁(含)以上、25周岁(含)以下处于前驱期或早期的各类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多模式的早期精准干预诊疗服务,主要诊治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躯体不适障碍等。

    ★专科技术优势及特色★
 
    早期干预科自成立以来,在学科带头人王菲教授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为广大患者提供融合医疗、心理、护理、营养、康复训练多种干预维度的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在多学科的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早期干预科已成功探索及构建了“全陪护管理”、“患者、家人及专业人员干预联盟”、“多维度客观评估及精准干预策略”等创新性的临床诊疗护理模式及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模式,具体临床诊疗服务内容包括:基于充分临床综合评估、广泛循证医学证据、药师参与、药理遗传检测、血药浓度动态监测的个性化精准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精准靶点的神经调控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团体生物反馈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
    心理治疗(团体、个体、家庭治疗,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等);
    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
    个体化的心理健康宣教、营养指导等;基于微信公众号对出院后的患者提供可持续的心理健康管理及治疗指导服务。
  
    ★科研、教育、对外交流★
 
    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的教学及科研基地,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京医科大学博/硕士生培养点、国家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生培训基地。承担了各类研究生、本科生、住院规培医生、进修生、留学人员的专科理论、临床技能及科研教学及培训工作。
    早期干预科目前已与美国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匹兹堡大学、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女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临床、科研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科室成立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多模式精神心理障碍早期精准干预创新理念及实践
    在早期干预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不仅逐步摆脱了各类精神心理疾患的困扰,而且有效纠正了初入院时社会生活节律紊乱、人际适应不良及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等问题,逐步实现了良好的患者自我管理。这令人欣慰的质变得益于早期干预科跨学科团队成员协作探索及不断完善的“基于客观生物标记的早期精准评估及多维度早期干预策略”、基于“坚持患者家属早期、全程参与”早期干预理念的“全程陪护管理模式”等创新性临床诊疗及护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早期干预科始终坚持为广大患者提供融合医疗、心理、护理、营养、康复训练多种干预维度的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一方面,基于充分临床综合评估、广泛循证医学证据、药理遗传检测、血药浓度动态监测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药物干预;另一方面,坚持不断探索、开发、引进新技术和新项目,在规范、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积极推广多模式的非药物治疗、康复措施的临床应用,积极推进基于多维度客观生物指标(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认知、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等)精准评估的神经调控治疗、音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等个体化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充分利用团队在精神心理障碍病理机制领域的科研优势,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干预实践,多措并举,以帮助患者实现病情及社会功能同步康复的干预目标。
 
    2、以实现临床精准防控为目标的科研实践及成果
    逐步探明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病理机制,是不断改进及完善各类精神心理疾患早期临床精准评估及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石,也是早期干预科团队各类科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早期干预科医工融合的科研团队在“基于多维度客观生物标记的精神心理障碍早期精准防控策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立以来,已发表了包括SCI论文数十篇;申报并获批的科研立项包括: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生命健康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 (社会发展)专项1项,南京市教育局研究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申报及获批国家级科技专利2项;江苏省“双创人才”及南京市“高层次举荐人才”。
 
    3、院外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筛查、病情监控、分层管理、个体化干预、社会功能康复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早期干预科始终坚持以提高更广泛社区青少年及成年早期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科室的专科服务目标。不断完善线上的心理卫生状况筛查策略,开发及完善基于患者行为学特征等客观数据的疾病早期预警模型,开发基于可穿戴设备及5G网络技术的康复期患者疾病状况监控策略,开发基于网络的患者心理干预技术及针对患者家庭成员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在科室医护研团队共同协作下,早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心理精神健康状况早期识别、动态监测及分层精准干预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专科业务服务范围从临床诊疗向社区防控的拓展。
   
    成立以来,早期干预科团队依托“网络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平台”在多所高校完成了10万余人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评估与干预工作,并对相应的受试对象制定了可操作的分层分级管理方案,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完整的、闭环式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目前已在“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微信公众号向社会人群开放线上评估及线上心理治疗、音乐治疗资源,并将继续逐步完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4、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梯队的培养及建设
    早期干预科创建以来就紧密结合具体的社会、临床需求及科室自身的学科及人才优势,注重科研型人才、临床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团队的并重建设。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及现有的科研、教学平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卫健委临床精神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卫健委专科医师进修基地等),通过学历教育、线上下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交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科内不同领域人员的交叉业务学习及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并最终建成一支以国家级科技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医工结合、院-校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的医教研人才团队。目前科室组织架构包括2名教授(博士生导师)、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9名博士研究生和17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科研团队;4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在内的医疗团队;26名精神科专科护士的护理团队。
☆专家简介
 
王菲,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耶鲁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早期干预科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儿童脑智发展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无创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影像联盟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儿童青少年心身医学协作学组副组长、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伤害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获得美国NARSAD青年科学家奖、Klingenstein基金青年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奖项。王菲教授在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领域进行了二十余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王菲教授以国际领先的视野,创新性地领导团队在南京脑科医院成立了早期干预科,这是国内乃至国际上最早成立的针对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精准临床防治服务的专业平台,以“家长-患者”为核心覆盖院内外的心理防治模式的国际领先平台。早期干预科以最新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和精细定位的物理治疗,目前已获批为南京市医学重点临床科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防治研究)。
 
 
朱荣鑫,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科副主任。兼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儿童脑智发展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委会常委,江苏省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抑郁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焦虑障碍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专委会精神心理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分裂症学组委员,《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编委等。主要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障碍的早期防控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联合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卫健委重点课题1项、南京市卫健委重点课题1项,南京市科技局项目1项,南京市卫健委课题1项,南医大校级课题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项目3项。近5年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1篇,中华精神科杂志论文2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教材两部,参编其他书籍2部。曾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24年度)、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1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度)。
擅长: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关承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及督导师。南京心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焦虑障碍协作组与进食障碍协作组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女性全生命周期专委会委员。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科研基金和项目。先后完成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认知行为治疗(CBT)连续培训项目(中德班三期)、进食障碍基于家庭的治疗(FBT)、中德辩证行为疗法(DBT)连续培训、中美强迫症专项-暴露与反应阻止(OCD-ERP)连续培训及中国CBT专业组织首届正念认知治疗(MBCT)培训课程。自2017年起任认知行为治疗(CBT)基础和高级治疗师培训班教师、督导师至今。一直从事精神及心理科临床工作,擅长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进食障碍及双相情感障碍等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治,以及相关疾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张洪燕,主任医师,医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长期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熟练掌握青少年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负责、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相关工作,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徐亚秋,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长期致力于精神疾病的临床及相关亚专科的工作、教学及相关研究。系统受训过认知行为治疗(CBT),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熟练掌握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以及涉及精神病人相关法律问题的咨询。擅长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刘晓雪,主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熟练掌握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在研期间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曾获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二等奖等。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杨震,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CBT认知行为治疗师。主要致力于青少年精神障碍一线临床诊疗工作,擅长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强迫障碍、焦虑障碍、适应障碍等疾病的全病程、个体化治疗,青少年厌学等行为问题的个体化评估治疗。参与中国精神障碍队列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齐鲁临床研究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校基金等科研项目。
 
王肖依,住院医师,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并完成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的防治技术与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包括精神障碍的眼动特征及物理治疗研究,尤其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的防治对策及发生机制进行了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多篇相关文章。目前致力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早期筛查与防治工作。
 
刘娟,女,住院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致力于临床和科研一线的转化整合,熟练掌握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等各类青少年心境障碍的诊疗,擅长针对青少年心境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熟练掌握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等各类心境障碍的诊疗,擅长针对青少年心境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科院1区、2区各一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
 
郑俊杰,主管技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后/讲师。长期从事精神医学神经影像学研究,在医疗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可穿戴医疗设备、医学影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曾任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专利与预研部高级工程师,华为智能穿戴产品运动健康专家。获得江苏省卫生创新团队,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Schizophrenia Bulletin等期刊发表10篇以上科研论文;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三等奖。
 
王洋,心理学博士,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专职心理治疗师, 2024年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家卫生系统中级心理治疗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为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曾接受系统系统中德班辩证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艺术治疗专业培训,从事心理治疗累计治疗时间近千小时,在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经验,致力于为个体提供多样化的精准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数字表征和脑影像学,作近5年内发表或接收高质量期刊论文总达IF 45.12,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包含共同)在Psychiatry Research, BMJ Mental Health, Schizophrenia Research等期刊中发表,参与发表的高质量期刊论文共24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重点的课题六项,参加国家级学术交流及口头报告六次,心理治疗系统发明专利两项。
 
 
 
沈函潼,伦敦大学学院(UCL)临床心理硕士,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专职心理治疗师,英国心理学会会员。本硕期间接受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系统教育,硕士期间就职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担任助理心理学家,在督导下开展心理治疗。参与中贝系列认知行为疗法(CBT)培训,第三届中美暴露及反应预防疗法(ERP)的专业培训,艺术治疗等,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治疗与咨询服务,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治疗干预,帮助个体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恢复社会功能。心理治疗个案累计治疗近千小时。
 
 
严丁亮,日本东京福祉大学心理学学部心理学学士,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专职心理治疗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跟随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在日本埼玉县埼玉市中央医院心疗内科(心理科)进行研修,在日期间曾在导师的带领下组织家庭心理干预、运用家庭疗法成功改善家庭成员关系,消除家庭矛盾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森田疗法进行心理康复治疗。2020年-2021年回国后在鼓楼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担任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心理康复工作。2021年-2023年9月南京明基医院担任心理治疗师。已获得日本认定心理士、中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心理治疗师资格证书,日本心理学会会员。心理治疗、咨询时长数百小时。擅长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交往调节、双相改善、抑郁倾向改善等心理治疗。
章莹,复旦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会员。本硕期间接受系统心理健康与咨询的教育与实践训练,包括表达性艺术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家庭治疗、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叙事治疗等,硕士期间在上海市各中学开展家庭成长小组项目,参与策划公众疗愈艺术展《家庭的深描》,并带领亲子工作坊。擅长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以及亲子关系、养育倦怠、完美主义、同辈压力和女性成长等相关议题,咨询取向为荣格心理分析。心理咨询与治疗个案累计近1000小时,持续接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分析师团体督导和个体督导。
 
左萍,甘肃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卫健委心理治疗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中级伦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上海市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会员。长期接受系统性长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实践、督导,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家庭治疗取向、多元文化取向、认知行为取向、人本存在相关学派及后现代主义取向等,定期参与国家级青少年专题工作坊与学术会议,专注于为个体和家庭提供基于多元文化与系统视角的个性化、关系性心理治疗与服务,擅长抑郁、焦虑等心境情感障碍、应激与适应障碍、躯体症状与人格障碍等,以及内心冲突与性别或身份认同相关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参与王菲教授课题组访谈评估与数据采集;参与项目《阶段式团体心理护理联合辩证行为治疗在合并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抑郁症的应用》;参编《心灵之旅-儿童青少年认知行为之旅》。中法⼉童青少年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受训中,中国高级CBT治疗师系统培训项目受训中,心理咨询与治疗个案累计1000小时以上,持续接受心理督导200小时以上,持续接受心理动力学个人体验200小时以上。
 
江悦,美国雪城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硕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士,纽约州执照婚姻与家庭治疗师。拥有1400+小时个体咨询与500+小时家庭治疗临床经验,兼具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及社会服务机构工作背景。专业受训涵盖辩证行为治疗(DBT)、情绪取向治疗(EFT)、创伤知情实践及性少数群体友善咨询,擅长处理情绪调节、家庭关系及儿童青少年发展议题。坚持循证干预与系统整合视角,持续接受个体及现场督导以确保专业效能。
 
居婧雯,复旦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持有心理辅导与服务能力中级证书。长期致力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工作,并接受系统性培训与实践,包括表达性艺术治疗、家庭治疗、人本心理治疗、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心理咨询与治疗个案累计数百小时,持续接受注册系统督导师专业督导。擅长青少年情绪障碍、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等领域,在拒学青少年家庭访谈与带领亲子工作坊方面经验较丰富。愿以专业与温度,陪伴来访跨越情绪的迷雾,重拾成长的勇气。
 

李嘉睿,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南京脑科医院早期干预科专职心理治疗师,江苏省三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心理协会会员,苏州市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热线接线员,南京师范大学沙盘游戏治疗师。硕士期间规范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疗法、精神分析、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曾在多所中小学、高校、医院进行实习实践,并长期参与专业培训、学术会议与工作坊。治疗方法为沙盘游戏、精神分析、表达性艺术、认知行为、短程焦点等,擅长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创伤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干预。心理咨询与治疗个案累计数百小时,持续接受个体与团体督导。

Copyright © 2008 南京脑科医院 版权所有 Design by 71nc.
地址:南京市广州路264(210029) 电话总机:025-82296000
苏ICP备09092365号-3